主页> 新闻 > 金融科技峰会: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

金融科技峰会: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2279



12月13日下午,2020上海金融论坛分论坛——”金融科技峰会: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步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汇付天下讲席教授、国际金融家论坛主席张春教授和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姜冬冬先后作主办方致辞。

姜冬冬表示,普陀区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比如普会贷3.0版˙信易贷平台的正式上线,就有很多金融机构,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参与和受益。自疫情至今,平台已满足130余家企业融资需求,意向金额4.57亿元。我们还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工作小组,“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及挂牌企业达41家。“十四五”时期则是上海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

为了在上海发展中体现普陀作为,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姜冬冬特别强调:“我们将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引入培育数字化金融机构,推动发展移动化、智能化金融服务,在数字货币、普惠金融、智能金融等领域探索数字化产融结合。我们将紧紧围绕金融创新需求和科技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新兴技术在金融产业技术研发以及相关应用。我们将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关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贡献普陀智慧,普陀方案。”

姜冬冬表示,普陀区今年已引进税收超过一亿元企业五家,千万级50余家。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家能来普陀投资兴业,姜冬冬承诺:“我们将始终坚持人靠谱、事办妥的理念。‘人靠谱’是像店小二一样做到‘四个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事办妥’是指企业说了算,各位说了算,做到‘四个心’:办事省心,经营放心,发展顺心,扎根安心。以‘四到’换‘四心’,以人靠谱,事办妥的精神服务大家,希望各位监督。”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发表了题为“数字化金融的监管重点”的开幕演讲。他认为,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化金融具有2个重要特征。一是依托数据要素,广泛应用数据,深度依赖数据。因此需要可监督、可信赖的数据管理;二是依托数字链接,广泛应用立体交互架构,深度发掘客户价值。因此需要可穿透、可触达的金融监管。

他就以下议题在论坛上分别做了一些探讨。

第一,如何保护数据隐私。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强调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我们可以把数据区分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公共数据、具有所有权属性的著作数据、具有隐私属性的个人数据。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纳入电商、通讯运营商、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库。这一方面给金融业带来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数据孤岛的问题。万物互联意味着数据的集合,但集合并不能自动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甚至会形成数据垄断。数据垄断当然可以成为数据占有者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但也有可能因商业利益驱动或安全管理疏漏发生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我国的《网络安全法》、《民法总则》、《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一些具体的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明确。例如,对于公共数据的界定、归属和管理,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界定和商业利用,缺乏细致明确的法律规范。2020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最近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制订了个人数据保护的具体规定,不过,落实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

数字经济时代更需要切实保护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我个人认为,立法和执法的焦点在于:如何平衡数据所有者的权利与数据占有者的利益,如何协调数字经济社会的宏观稳定与微观动力,如何培育公民的自觉意识并形成企业的行为规范。

保护数据隐私,既需要制度创新,也需要技术创新。

一是强调数据所有者对隐私数据的基本权利。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不宜照搬欧盟《数据保护通用条例》等西方法律的具体条文,但应该强调数据所有者对隐私数据的基本权利,同时借鉴关于隐私默认、数据最小化、数据遗忘权的原则。例如,规定企业收集及处理数据必须得到数据所有者明确的同意,规定企业不得超越约定范围收集、处理和使用数据,同时给予数据所有者要求数据占有者删除涉及本人隐私数据的权利。

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 一些科创机构正在探讨技术创新的可行路径和解决方案,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例如,集成运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数据脱敏、差分隐私、可信计算等技术,构建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系统。这个系统基于数据安全协议,可以利用多个参与方的数据,将散落在不同局域的数据联合起来转换成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可以保护数据隐私,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形成一个支持安全多方检索、安全多方计算、安全多方学习、安全多方推理的智能化应用框架,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在提升数据资源价值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

第二,如何降低监管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许多专业性的金融监管能力已经跃居全球前列,也能够有效管控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的业务性质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金融的行业特征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风险,金融的社会属性是经济枢纽、百姓钱包。金融服务通常涉及资产方、负债方、委托方、管理方、审计方、中介方等不同角色,同一客户的业务通常横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财富管理等金融机构,必须达成多方实时共享共管。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短板主要是多少滞后于金融创新,协调性偏弱,穿透力不足。

一是建设集中统一的金融数据库。

国家应该建立标准统一的公共统计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数据库,建立互联共享的公共数据应用系统。金融口应该共建跨局域信息共享的金融数据库,采取统一标准和口径,整合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形成能够支持数字化金融监管的基础设施。 二是加快构建穿透式的金融监管系统。

人民银行于2019年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集成应用于建立数字化金融监管系统,试点范围初步覆盖9个省市多家金融机构。这个金融科技监管系统可以对错综复杂的数据组进行快速解耦和组合,可以共享多方监管数据,可以执行一致化的合规标准,可以通过数据挖掘释放数据价值,可以自动生成监管报告和解决方案。

数字化金融监管系统应该由金融监管部门共建共享,应该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穿透不同领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从而实现金融监管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化,超越流程复杂、耗费资源的现场监管,降低监管成本和被监管成本。 我们相信,中国有能力建设一个全球最优的数字化金融体系。

交通银行原副行长侯维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雷鸣,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360数科首席科学家张家兴等就“科技助力金融发展”发表主旨演讲。

侯维栋表示,金融科技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会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自从1992年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任务以来至今已经有28年。在这28年当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1.0版上升到3.0版,取得长足进步。金融与科技的交互创新让中国的支付领先全球,让金融服务便利普惠,让经济发展持续而稳固。

谈及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侯维栋表示,金融科技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重要动力。2019年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了193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7.7倍。在机构的多元化方面,国际上的摩根大通、安联保险、贝莱德基金等国际机构纷纷聚集上海。金融科技创新也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持续的动力。近十年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应该说是息息相关,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

谈及提升上海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能级建设,侯维栋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吸引更多金融科技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激活产品应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场景化生态环境;三是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复合型人才成为最宝贵和稀缺的生产要素;四是作为排名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积极在前沿领域探索性先行先试,以及在制度创新上争取先行先试。

侯维栋表示,未来金融科技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会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随着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即将步入深入应用阶段。侯维栋介绍到,银行给客户融资主要判断两条,一是识别客户还款意愿,第二判断客户还款能力,智能风控将迎来落地运用的黄金期。2030年全球将有30%银行和企业拥有自己的安全风控团队,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五个百分点。同时第三方欺诈检测服务应用覆盖面将超过75%,而当前这一比例仅为25%。金融科技赋能下的消费金融业务依然值得我们期待。据研究显示,我国有39.47%的成年人未获得任何消费金融服务,预计这部分人群会带来五年以上的消费金融增长周期。

而关于上海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候维栋认为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向国家积极争取建设金融法制实验区,以陆家嘴和临港新片区为试点区域,探索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金融法制规范和监管规则。二是加快构建金融人才生态,结合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集成创新此前已出台的支持金融人才发展的政策,探索复制推广临港新片区关于税收优惠等在内的金融人才新政。三是鼓励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定价。不仅要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实施新型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制度,还要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四是将打造一流金融生态系统写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从中长期视角谋划打造一流金融生态系统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聚焦重点,克服难点,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最后,依托金融科技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扩大上海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服务能力。

雷鸣以《新科技助力新金融》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几次关键科技创新,他指出,新技术在进入应用之前都需要经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个阶段。当一项新技术处于科学阶段时是非常中立的,进入技术阶段就会产生技术专利,便有了商业属性,而要应用这些技术,就要通过商业模式将技术转变为工程,赋予它交易属性。

“如今大量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它们会从社会各个不同角度来改变我们和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雷鸣强调,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具有根本性、全面性、长期性。

而在提到新技术、新金融带来的挑战时,雷鸣指出,科技效率的极度提高也会相应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例如P2P暴雷问题。“科技和金融互为加速器,但两者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是不同性质的。”

雷鸣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资本“大放水”为例指出,金融如果只是借助科技走老路,效率虽然提高了,但没有改变原来的运行方式,资金无法进入实体经济,那不仅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还容易引发更多新的问题。

在雷鸣看来,新金融要解决的是经济微循环的问题,是需要通过新技术把金融资源真正触达有需要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长尾客群。

论坛上,雷鸣分享了建信金融科技在助力普惠金融方面的一些成功实践,如裕农通、民工惠、住房租赁平台、智慧政务平台等。他指出,“科技变化是眼花缭乱,有时候会觉得应接不暇,这时候我们就更要守住初心,做好金融的基础水利工程,通过科技让源头活水流到每一寸土地,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成功。”

邹传伟表示,金融科技定义经过很多迭代,目前基本收敛到金融稳定理事会表述,指技术驱动的金融服务创新,体现为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和产品等。这些年,金融科技行业的关注重点一直在切换。邹传伟则从身份、账户、数据、货币、风险和竞争等基本概念出发,建构金融科技的新分析框架。

谈及账户,邹传伟介绍,账户主要分非金融账户和金融账户。非金融账户给金融账户提供场景。非金融账户会记录用户在衣食住行社交中各种数据。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联合起来就可以得到风险评估和定价。

而为什么身份管理很重要?邹传伟表示,金融活动需要了解参与的人和机构。比如,这个人信用情况怎么样,出现健康风险概率有多高,以及那家企业盈利前景怎么样,还债能力怎么样。这些既是监管的要求,更是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的需要。

邹传伟还对账户的区别、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金融活动组织形式等方面做了阐述。

在演讲中,邹传伟谈到了近期备受关注的大型科技公司。邹传伟表示,不管欧洲还是美国,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都在加强。一些技术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不计成本扩张。而金融首重安全稳健,与技术的扩张逻辑天然不兼容。大型科技公司在平台、技术、用户和数据等方面优势可能影响市场公平竞争。首先,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打造一个从金融到衣食住行的包罗万象的生态,增加了用户的切换成本,并造成“二选一”问题。其次,利用支配性市场力量,通过排他性条件和价格战等抑制竞争对手。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价格补贴,会干扰风险定价效率。最后,数据垄断,通过对数据的非竞争性使用而获取信息租金。

张家兴在论坛上介绍了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普惠金融实际上是希望把金融产品包括贷款、保险、理财等等服务到更多的人群,一方面需要精准化,另一方面需要自动化,因为要服务庞大的人群,如果服务通过人来做,成本是不可以接受的,无法想像为了给十亿人提供普惠金融,而需要几百万上千万人做,所以必须有人工智能支撑自动化,这是普惠金融背后逻辑。

张家兴表示,科技塑造了今天的普惠金融,可以说近些年在科技领域五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局,从2005年出现大数据技术,到2010年出现移动互联网,2015年人工智能,这些技术都为推动普惠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拥有大数据技术才能处理海量用户数据;移动互联网让普惠金融真正触达每一个用户;而让普惠金融真正成形状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这三块基石,加上云计算、区块链共同支撑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普惠金融。

随后,张家兴介绍了360数科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成绩,如何做到精准投放,直接面对10亿互联网用户,以及采取的具体策略。

在演讲最后,张家兴表示,不能把科技单纯理解成经济的一个更好的工具,而是经济本身为了适应现有技术水平,而呈现出的一种表达形式。当金融遭遇金融科技之后它必将呈现出不同的样式。金融科技是一个新物种,让整个金融领域拥抱金融科技新物种。

在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高金实践教授李祥林的主持下,信也科技副总裁陈磊,IBM合伙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范斌,360数科首席科学家张家兴与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晓东围绕“金融科技赋能金融发展”展开圆桌讨论。

©上海金融论坛版权所有沪交ICP备05226